-中国地理
聚合页
首页
手绘地理
多维分类
知识互动
特色专题
全部菜单
搜索
数据地图
原创活动
本馆特色
“卫调花鼓戏”起源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,与花鼓灯、凤阳花鼓并称为“凤阳三花”(长淮卫镇原为凤阳所辖),是淮河中游两岸群众喜爱的剧种,广泛流传于五河、凤阳、定远、嘉山、怀远、灵璧一带。二零零八年十二月,“卫调花鼓戏”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
(文字来源:蚌埠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官网)
“卫调花鼓戏”因发源于长淮卫镇而得名,又称“凤阳花鼓戏”。它与花鼓灯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姊妹艺术,起初是花鼓灯的后场小戏,在清乾隆年间,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种的营养,形成了“卫调花鼓戏”。
经过近百年的流传,在清道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。
表演形式上,沿袭了花鼓灯“小花场”的样式,先由兰花与鼓架子对舞一段,然后再进行演唱。文场戏以唱为主,武场戏则主要以舞蹈功夫为主。演出无弦乐伴奏,只有锣鼓。俗称“锣跟人,人跟鼓”。在起腔前,先打一段锣鼓做引子,结束句前,再打一段锣鼓做过门,唱腔结束,也用锣鼓做结束。
“卫调花鼓戏”的女腔婉转抒情,采用真假声的演唱方法,善抒情述理,表现悲痛哀伤的感情;男腔高亢粗犷、平直多均分、善叙述。伴奏不用丝弦等音高乐器,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。演奏讲究“人跟锣,锣跟人互为帮衬”。
获得 20积分